1. 引言
胃癌系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成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率为40%60%[1]。我国属于胃癌高发国家,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40万例,死亡约35万例,新发和死亡均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40%[2],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低于30%[3],且生活质量低,给家庭及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大部分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cancer)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4],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但是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
《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明确指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因此,在胃癌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和内镜早诊早治,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高效可行途径。
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病理、外科、肿瘤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本共识意见。
整块切除(enbloc resection):病灶在内镜下被整块切除并获得单块标本。
水平/垂直切缘阳性:内镜下切除的标本固定后每隔2 mm垂直切片,若标本侧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称为水平切缘阳性,若基底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则称为垂直切缘阳性。
完全切除(complete resection/R〇 resection):整块切除标本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称为完全切除。
治愈性切除(curative resection):达到完全切除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
局部复发(local recurrence):指术后6个月以上原切除部位及周围1 cm内发现肿瘤病灶。
残留(residual):指术后6个月内原切除部位及周围1 cm内病理发现肿瘤病灶[10]。
同时性复发(synchronous recurrence):指内镜治疗胃癌后12个月内发现新的病灶,即内镜治疗时已存在但被遗漏的、术后12个月内经内镜发现的继发性病灶[11]。
异时性复发(metachronous recurrence):指治疗后超过12个月发现新的病灶[12]。大部分病灶出现在胃内原发病灶的邻近部位,且病理组织类型相同。
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有关[19],日本一项大型前瞻性随访研究发现每日摄盐超过10 g明显增加胃癌发病率,且伴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与胃癌联系更明显[20]。
腌熏煎烤炸食品。此类食品会产生多环芳烃、N-亚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在冰岛、日本、乌拉圭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多项研究中均显示出其与胃癌关系密切。不良饮食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修复,降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长期作用可引发癌变。一项Meta 分析提示中国人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用餐速度快、暴饮暴食、吃剩饭剩菜是胃癌的危险因素[22]。
散发性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遗传易感性较高,这种遗传易感性虽难以改变,但根除可以消除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从而提高预防效果[36]。
国内大规模单中心对超过10万例高感染背景人群的内镜资料分析后得出,除吞咽困难和年龄外,其他对上消化道癌的预测作用有限,而对胃癌来说,报警症状的作用都非常有限[42]。
胃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低[47]。多数亚洲国家设定4045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胃癌高发地区,如日本、韩国等胃癌筛查提前至40岁[48]。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萎缩仅局限于胃窦时,PG及PG /PG 比值正常[58]。血清PG水平在短时间内较为稳定,可每5年左右重复进行检测。本部分检测不针对胃食管交界部癌(贲门癌)。
促胃液素17(gastrin-17):血清促胃液素-17检测可以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情况[59]。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取决于胃内酸度及胃窦部G细胞数量。
然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检查已基本取代X线钡餐检查,成为最常用的胃癌检查手段[65]。在我国,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也可酌情考虑使用上消化道X 线钡餐检查进行筛查。
因此,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精查(intensive endoscopic examination)是较为可行的诊断策略。早期胃癌筛查流程见图2。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2 h,有梗阻或者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水的时间,必要时应洗胃。
检查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口水,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检查前10 min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如链霉蛋白酶)及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口服,以清除胃内黏液与气泡,可以改善胃部视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66-67]。
经口插镜后,在内镜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循腔进镜,依次观察食管、贲门、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及十二指肠降部。
如发现病变则需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及范围,并在记录表上详细记录。检查过程中,如有黏液和气泡应用清水或祛泡剂和黏液祛除剂及时冲洗,再继续观察。
靛胭脂:可显示黏膜细微凹凸病变,正常的胃黏膜表现出清晰的胃小区结构。早期胃癌可以有以下表现。正常胃小区结构消失,黏膜表面呈颗粒样或结节样凹凸异常,颜色发红或褪色,病变区易出血,黏膜僵硬等[75]。
醋酸:1.5%的醋酸喷洒于胃黏膜表面可使黏膜发白,根据黏膜病变及肿瘤分化程度不同,黏膜发白的持续时间变化较大。正常黏膜发白持续时间较长,而低分化癌或黏膜下层癌发白持续时间较短。
肾上腺素:在喷洒0.05g/L肾上腺素后,非癌黏膜从粉红色变为白色,用放大内镜观察无异常微血管;而癌组织黏膜仍为粉红色,微血管结构扭曲变形[79]。
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使内镜检查对黏膜表层的血管显示更加清楚,不同病变时黏膜血管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血管形态的不同诊断表浅黏膜的病变。
但是,由于胃腔空间较大,利用光源强度较弱的NBI筛查早期胃癌病灶较困难,多在普通白光内镜下发现疑似胃黏膜病变时,再用 NBI结合放大内镜对病灶进行鉴别,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80-82]。
如内镜观察和染色等特殊内镜技术观察后未发现可疑病灶,可不取活组织检查。
如发现可疑病灶,应取活组织检查,取活组织块数视病灶大小而定。
病变最大径>1 cm,取标本数≥2块;>2 cm,取标本数≥3块;>3 cm,取标本数≥4块。标本应足够大,深度应达黏膜肌层。
考虑到成本效益,本共识推荐使用内镜超声或CT 作为评估早期胃癌术前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方法。
病理分型标准及临床处理原则参照1998年维也纳胃肠上皮肿瘤病理分型标准,根据不同内镜和病理诊断,选择不同的临床处理方式[104-l05](表1)。
定义: EMR指在内镜下将黏膜病灶整块或分块切除,用于胃肠道表浅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分类: EMR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非吸引法,代表有黏膜下注射-切除法(息肉切除法)、黏膜下注射-抬举-切除法、黏膜下注射-预切-切除法等;吸引法,代表有透明帽法和套扎器法[114]。
操作步骤:操作大致分为5步。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使病灶明显抬起;环形切开黏膜;黏膜下剥离,使黏膜与固有肌层完全分离开,一次完整的切除病灶;创面处理,包括创面血管处理与边缘检查。
疗效: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整块切除率为86.8%99.0%,完全切除率为79.9%~97.1%[125-127](表2)。在日本,胃ESD已被公认为一种疗效确切且广泛应用的治疗方式。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2010年版)[6]: EMR或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绝对适应证为侵犯深度定义为T1a期、病灶最大径2 cm且无溃疡性病灶的分化型腺癌。相对适应证(针对cT1a期胃癌,只能使用ESD而非EMR治疗):无溃疡性病灶,病灶最大径>2 cm的分化型黏膜内癌;合并溃疡存在,病灶最大径≤3 cm的分化型黏膜内癌;无溃疡性病灶,病灶最大径≤2 cm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一般情况下,对于EMR/ESD治疗后局部黏膜病灶复发,可完全考虑再行1次ESD治疗。但是,由于目前缺乏重复ESD治疗有效性的证据,因此不推荐将其纳入绝对适应证范围。
术后处理:术后第1天禁食,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胸部、腹部X线检查,如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无异常,术后第2天进流质或软食。术后1周是否复查内镜尚存争议。
术后标本处理:切除的标本需要及时固定并全部完整送检以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恰当地处理标本是获得正确病理诊断的基本条件,必要时还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病理检查等辅助诊断。
H.pylori根除:针对H.pylori感染,被认为是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建议ESD术后根除H.pylori[141]。早期胃癌术后根除甚至可减少异时性胃癌的发生率[142]。
迟发性出血为内镜治疗术后出血且需要再次内镜下止血的情况,可分为48 h内出血和超过48 h出血。迟发性大量出血指术后次日所查 Hb较术前下降20 g/L及以上[144]。
国内起步较晚,各医疗单位报道发生率不一,在0.5%~10.8%之间不等[129,154]。上海长海医院报道154例早期胃癌ESD结果,术中大量出血占3.9%,术后迟发性出血率为0.6%[155]。
对于早期迟发性出血,溃疡面尚松软,可用止血夹或电止血钳止血。而对于晚期迟发性出血,由于溃疡面基底已纤维化,推荐使用黏膜下注射药物止血[156]。术后使用止血药物和足量的PPI。
穿孔:术中内镜下发现穿孔,术后腹部X线平片或CT提示纵隔下有游离气体存在,术中造影见造影剂外溢或临床上可见腹膜刺激征,应考虑为穿孔。
穿孔治疗原则:EMR、ESD术中穿孔多数病例可通过金属夹闭裂口进行修补[158]。当穿孔较大时,会有大量气体进入腹腔,形成气腹,可引起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等发生变化,出现腹腔间隙综合征。
狭窄:胃腔狭窄或变形发生率较低,主要见于贲门、幽门或胃窦部面积较大的ESD术后。ESD 术后幽门狭窄发生率为1.9%[161],内镜柱状气囊扩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存在穿孔风险[162]。
黏膜环周缺损>3/4和切除纵向长度>5 cm,均是 ESD术后发生狭窄的危险因素[163]。